Page 72 - 市區重建局2023-24年報
P. 72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 ኷


            ̹ ఙ ʔ ׼ ࣦ  ࿁ ̙ ܵ ᚃ ٙ ̹ ਜ һ อ ி ϓ Ꮐ ɢ


            二零二三╱二四年度,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後復甦速度較預期緩慢,不明朗因素揮之不去,香港的經濟及物
            業市場均面臨挑戰。全球通脹持續、大幅收緊貨幣政策的滯後影響、利息高企及地緣政治局勢持續緊張,
            亦令情況更嚴峻。於二零二四年二月,政府撤銷住宅物業需求管理措施,樓市一度出現「小陽春」。然而,
            連串經濟不利消息及利息持續高企打擊潛在買家的置業意欲,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全年下跌百分之十六。此
            外,在住宅供應充足的情況下,租金回報率與利息收入之間的差距擴大,繼續抑制物業投資需求,窒礙樓
            市反彈。

            高息環境不僅削弱置業人士的購買力及投資物業需求,更令發展商難以合理成本取得融資,導致發展商在
            新發展項目的投標與出價採取較保守策略。年內,政府、港鐵公司及市建局分別進行六次賣地招標均因投
            標價偏低或無接獲標書而流標,致使地價保持低迷。
            面對上述挑戰,市建局於二零二三╱二四年度僅得一個項目成功招標,即盛德街╱馬頭涌道的公務員建屋
            合作社樓宇重建項目 (CBS-1:KC)。招標所得的十九億港元前期款項,只收回約百分之五十六的項目成本,
            因而錄得虧損近十五億港元。在物業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市建局未來的項目招標結果存在頗大變數,
            嚴重影響推展新項目的可動用資金。市建局將密切關注市場情況,審慎管理現金流,並適時調整項目執行
            計劃表,確保財務狀況持續穩定。

            另一方面,「七年樓齡」的補償機制亦持續對重建項目造成沉重的財務負擔。市建局按照同區樓齡為七年的
            假設重置單位的價格,釐定自住住宅物業的收購價,導致收購成本高昂。在市場下行再加上執行「七年樓
            齡」收購機制的情況下,項目收入不能抵銷收購成本,無可避免地對市區更新工作構成壓力。

            ̹ ਜ һ อ  Ͻ ᜕ ࠠ ࠠ

            當重建進度追不上舊區老化速度,市區更新之路仍考驗重重。

            目前,香港約有一萬三千幢樓齡已屆五十年或以上的住宅╱綜合用途樓宇;預計至二零四六年,有關數目
            將攀升至約二萬八千幢。儘管香港的樓宇結構主要為鋼筋混凝土,可使用年期可達五十年或以上,但不少
            樓齡五十年以下的樓宇,尤其那些缺乏適當管理與維修的大廈,狀況均急速老化,並出現不同程度的破
            損,危害公眾安全。歸根究底,業主缺乏樓宇復修相關的知識、組織能力和財政儲備,俱令他們對大廈保
            養的意識及承擔不足;同時舊區「劏房」林立,亦對樓宇結構和排污系統造成沉重負擔,令樓宇的整體狀況
            及居住環境更為惡化。

            此外,由於大部分舊樓群發展密度過高以致重建潛力減低,因此難以吸引私人發展商參與重建。與此同
            時,公屋輪候時間長,加上人口密度過高,要在不同地區尤其是在舊區尋找足夠安置資源,壓力頗大。事
            實上,市區老化問題迫在眉睫而且愈趨嚴峻,市建局無法獨力承擔市區更新的重任。為令市區更新得以持
            續進行,不同持份者包括政府、私人發展商、大廈業主及市民均須通力合作,應對舊區老化的挑戰。






















            70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