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A
12 行政總監報告 去年市建局更進一步開展了「樓宇復修新策略」研 究,為全港不同類別、不同樓齡的樓宇,嘗試制定 一套全面、整體的新策略。在過去一年,市建局完 成了約五千九百幢住宅樓宇及七百幢非住宅樓宇的 樓宇狀況調查,逐步透過建立涵蓋所有住宅、商業 及工業樓宇其樓齡及樓宇狀況的資料庫,掌握全盤 狀況,從而制定針對性的樓宇復修新策略。 此外,市建局亦透過問卷調查,訪問了全港三千幢 樓宇的業主代表,了解舊樓業主對進行樓宇維修保 養的意見和當中所遇到的困難,探討如何利用支援 措施,回應業主的需要。調查初步顯示,業主普遍 欠缺專業知識,以掌握大型維修工程的規模和面對 籌組時的複雜情況,市建局於去年開始籌備的「樓 宇復修平台」,正好能在這方面回應業主的需要。 平台的第一階段網站快將投入服務,讓法團及業主 組織可一站式獲得各類維修保養工程的實務指引及 守則、招標和委聘顧問及承建商的文件範本等作參 考,解決業主對復修工作無從入手的焦慮。 研究最後會在政策層面上,參考其他國家或地區在 樓宇復修方面的政策、策略及規管框架,檢討不同 持份者在長遠樓宇復修策略上的角色,向政府作出 政策建議,當中亦包括為推動預防性維修文化而倡 議設立強制業主進行定期供款機制的專項維修特別 基金,長遠從基本做好樓宇復修。 可持續發展研究為市區更新工作訂成效指標 根據《市區重建策略》,市區更新過程必須具前瞻 性,為社會帶來可持續及正面的影響,這不單包括 市區更新工作的財務可持續性,還涵蓋對社會經 濟、環境保護和居民生活質素等多個範疇。因此我 們需要一個框架,從不同角度量度市區更新工作的 效益。市建局在去年亦展開可持續發展研究,為市 建局的市區更新工作擬訂效益指標的框架,除涵蓋 「社區營造」、 「環境效益」、 「經濟共享」這三項一般可 持續發展評估都需要考慮的要素外,還特別加入「流 程管理」及「以人為本」兩個範疇。研究的下一階段, 將為每個元素制定一系列指標,具體量度及追蹤在 重建、復修、保育、活化及改造重設五個市區更新 策略下,各個項目對社會的影響及效益,協助市建 局制定未來的業務策略。 科技引領未來 市區更新的工作日益繁重,但社會資源卻有限,因 此我們更需要創新思維,增加市區更新工作的效 率,而為市區更新工作注入科技元素,便成為突破 現有工作局限的工具。過去一年,市建局引入「智 慧樓宇」概念,其中卑利街 /嘉咸街重建項目(地 盤A)(H18)、福澤街 /利得街需求主導項目(DL- 6:YTM)、新填地街 /山東街發展項目(YTM-010)等 已率先引入智慧元素,例如家居用電及用水量系 統、家居保健系統、智能顯示屏、家居廢物管理系 統、建築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及樓宇管理系統。此外,亦把建築信息模型技術應 用在上海街保育活化項目,理順工程的程序,增強 有關工程的效能。 為進一步協助完善規劃決策的工作,市建局亦正建 立一個以地理信息為基礎的「市區更新資訊系統」, 儲存和整合包括市區土地用途、地區規劃、發展密 度、道路網絡、基建設施、樓宇狀況、人口分佈及 商業營運等大數據,加強市建局面對龐大規劃資料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jk0NjMy